东京Gap Year: 育儿反思与自我成长

2年半前,生活表面风平浪静,但心中始终不安

回想两年半前,我的生活在外人眼中无疑是“稳定”的典范。作为一名当地top房产经纪人,我在职场中运筹帷幄,家里则保持井井有条,日常安排得似乎无懈可击。然而,即便一切都按部就班,心底的那份不安却从未真正消失过。市场波动,业绩不再一如既往地攀升,而在家中,忙碌和压力常常让我对孩子缺少耐心。原本期望的温馨亲子时光,总因为孩子的情绪波动而变得紧张,我时不时地因为她的反应而发火,随之而来的自责像影子一样缠绕,让我一次次怀疑自己是否偏离了“好妈妈”的道路。为了给她找到合适的课外活动,我几乎像个侦探般地四处搜罗信息,精挑细选。我还常像个销售员一样,要为活动的好处辩解半天才能说服孩子参加,而且得到只是她勉强的“好吧”,心里不免失落。甚至连上学路上,孩子都能花式闹情绪,而我心里默默羡慕那些看起来总是从容的父母。整天被这样那样的事占满,却没有多少成就感,有的是抹不去的焦虑。时常忍不住想:“难道这就是中年危机?”可这份困惑总是迅速被下一项任务掩盖,来不及深究。

改变的契机

这时,丈夫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去日本外派的机会。要不要去呢?丈夫深知如何“push the button”,他说:“留在这就是帮别人多买卖几套房子,去体验一个全新国家和生活的机会可不是总有的,人生就一次,你要怎么选?” 内心的某个角落在说:工作是否已成重复的任务?是否去异国体验能摆脱抹不去的焦虑?在纠结与期待中,我决定勇敢一试,选择搬去东京。

东京的裂缝

初到东京的第一个月,简直就是一场大混乱。老公每天上班,我要适应新的语言环境,要找到合适的房子,还要为孩子们找一个合适的幼儿园。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当地的日语保育园,而不是国际学校——这是我们特意的选择。保育园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送,似乎完美地满足了我对“自由”的幻想。然而,学校、租房、购置家具都搞定后,我却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迷茫。

我原先引以为傲的房产经纪人身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竟显得毫无用处。东京的高楼大厦再繁华,我也不再是那个侃侃而谈的地产专家。自己好像也配不上叫“全职妈妈”,孩子们在保育园,老人会帮忙准备晚饭,每周还配备了清洁工打扫——所有的“时间”被释放出来,生活中似乎不再需要我。失去忙碌的支撑,我不得不面对自己,而这让我难受。于是,我尝试用各种新鲜事物来填满这份空虚。清晨,我去上瑜伽课,试图通过身体的舒展找到内心的平静。送完孩子之后骑自行车穿梭于东京的街道,银座,表参道,涩谷,神宫御苑,每一个地点我都尝试着去体验。有时购物,有时美容美发,有时到附近的书店或图书馆找一本书,坐在角落里安静地阅读。期间也坚持学一些日语,去体验了一段时间的插花课,希望能够找到某种归属感。那段时间,我迷上了米其林餐厅和百名店,品尝美食成了生活中少有的乐趣。我还喜欢在繁华街道上的people-watching,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觉得自己仿佛透明人一般,看似丰富的生活无法缓解内心的失落,反而更凸显了那份“好像有,却什么都没有”的迷茫和无助。

失去了“成功的房产经纪人”的身份,我还有什么价值?我也不是“好妈妈”,不喜欢做家务,带孩子也是不得要领,客厅卫生间墙上都贴了不少如何处理孩子闹情绪或者不良行为的读书摘抄,可遇到事时,不是恼怒想不起书中的办法,就是照书里的办法依葫芦画瓢,孩子的反应不是书中描述的好转,反而是闹得更凶,我真不知道哪儿没搞对。我有些后悔自己作出的这个来东京的选择,就是这个决定把我推向了生活的裂缝,跌入谷底 – 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心情振作不起来,每晚一睡就是10小时,好像不想面对醒来的时光。可醒来的日子还是得过,送孩子到保育园后,就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些让自己可以投入的事,我发现这样的事多是读书。颓废提不起劲的日子一天天的过着,直到一天,体验到孩子对我无条件的爱。是的,就算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可孩子们还这么爱我,孩子的笑脸,对我的需求,对我的爱像照进谷底的一道光,让我在无光的世界看到了希望。慢慢的有种力量在心里发芽,就算我再不完美,也被爱着,也许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让女儿们也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与连结的美好,而不是像我内化了父母的严厉或是社会的评判标准。于是,我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撑起一片爱与连结的屋檐。

在日本生活的尾声,我开始记录下那些平凡但让我感到快乐的时刻。这些时刻往往不依赖于身份或成就,而是来自与孩子的互动、与书中的智者对话、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的宁静。在这些点滴中,我渐渐体会到,真正的喜悦和满足感,不是追逐外在的目标,而是来自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外派期快结束时,公司给了我们选择:湾区、纽约或西雅图。纽约的机会虽好,但我清楚那意味着回归繁忙的职业生涯。最终我们选择了西雅图,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节奏较慢的地方。或许可以让这个Gap Year延长一点,继续探索育儿和自己的小确幸。

西雅图的开始

育儿,看书,亲近自然成了西雅图生活的主旋律。

想到自己在日本,从未沉迷于刷剧,而每天骑行或逛街时,习惯戴上耳机,听书或Podcast;在代官山的鸟屋书店或图书馆里,更是可以一坐就是半天。回到美国,语言不再是障碍,老二上daycare的半天,我便投入阅读和反思 – 这颗自然冒出来的兴趣的小苗。从心理学、沟通、神经科学学到财务、运动、教育学,都随性去探索。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内心的开拓。每一本书、每一个观点,仿佛都在和我对话,促进我对生活的觉察和思考。我发现很多类别的书都可以成为育儿书,而此时,“育儿”不在于让孩子更听话,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更深层的去理解人,人的大脑与行为,人的历史,人的沟通,人的精力,人的physical等方方面面。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在我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我会预判没睡好的大人小孩第二天都会更fussy,从而更具有包容性。每周周末会有户外大自然活动,每天也陪孩子玩playground或是上运动课(这是基于人的发展历史、自然节律、大脑发展、精力管理考量后的安排)。老二更是安排了两天森林学校,三天的preschool。每次孩子不安、哭闹时,我不再急于纠正或训斥,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信号,去好奇情绪背后的原因(不就是我之前一直觉得“臣妾做不到”的共情嘛),去引导他们通过呼吸和简单的方式自我调节。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变得更易察觉,他们的反应更自然,而我也不再为小事而急躁。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情绪而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最近一次我照顾老二有些累,就告诉老二说我要去静一静,自己去了房间,老二好像还没准备好和我分离,跟到房间门口哭喊,老大出来为我解围,说妈妈的身体,她想自己呆一下,来我带你吃花生米,妹妹立马停下来哭闹,开心的和姐姐去吃吃玩玩了。老大从过去容易各种不满抱怨的状态转变为能够主动帮助妈妈和安抚妹妹,并且让我感受到家庭中真的是有爱在流动。知识在日常中逐渐化繁为简,成为一种带有温度的智慧。觉察与好奇心,不论是对知识还是对人,成了我的第二个形成的指南针。

育儿和自我成长

这种有爱和好奇的改变让我感到如释重负。每次和孩子在森林里漫步或在操场上奔跑时,看到他们专注而快乐的神情,我感到自己回到了“生活”的本质——体验当下,感受美好,不再急于评判或干涉。这些细微的瞬间,填满了生活的空隙,也带来了深深的满足。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育儿中的不足。丈夫常说我在育儿中过于柔和。最初我并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我察觉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基本的责任感,比如说,刷牙。之前,我常融入游戏孩子们才肯刷牙,而这不是她们自我爱护应该形成的自我习惯嘛,每天软磨硬泡总有hold不住的时候。还有一根导火索是,老大一年级了,一次玩Battleship连“J”都念不好,还不以为意。这时我才意识到,育儿不仅需要爱与理解,还需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反观自己和孩子爸,不就是靠“对自己负责”才在美国立稳脚跟嘛。因此,“Accountability”便成了我第三个价值观。好在,之前我们的氛围已经是爱与支持,和孩子沟通后,她们也很愿意向好的方向改变,并慢慢形成了自律。我也逐渐明白,焦虑少了的家庭,反而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然地发展自我,而不再需要时时刻刻的督促。

这种变化也许在很多父母眼中只是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家庭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行驶的船,有时难免遇到波动,但如果我们都有清晰的价值观作为导航,即便遇到风浪,也能保持航向,而不会轻易偏离。这种平和的心态让我在育儿方面逐渐从“问题处理者”转变为不再只是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开始享受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满足感不仅来自于孩子的成长,也来自于我们自身心态的成熟与自我理解的加深。

作为一位探索者,我并不满足于在平稳的海域中徘徊。现在,育儿的航程已经相对平稳,我的船只已准备好迎接新的探险——驶向那片未曾涉足的“未知大陆”。或许因为我在育儿中的反思和觉察,让我对“与他人分享”的需求也更加明确起来。和朋友一起弄NGO parenting book club,写了这篇文章… 报了个脱口秀/演讲班… 或是探索一些新的做房产的方式…  在探索这些新兴趣的过程中,我又回到了最初摸索育儿时的那种不安和好奇。尽管在这些方面我还相对生疏,甚至时常感到无所适从,但我知道,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渴望让我保持了生命的活力。

Gap Year 总结

现在的我不再是那个急于纠正孩子、追求完美的母亲,而是愿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伙伴。我学会了放下过多的期待,不再强迫自己或孩子走一条已经设定好的路,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天性与节奏。这种平和的心态,也带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和稳固——孩子们不再因为我情绪的波动而变得紧张,而是逐渐展现出更大的安全感和信任。回顾这段旅程,我逐渐看清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焦虑与不安,源自对生活控制的执念,源自对“成功”与“稳定”的渴望。东京的经历让我失去了那些表面的光环与标签,迫使我直面内心的空虚与自我怀疑。然而,正是这些裂缝中漏进的光,让我逐渐找回了生命的本质——爱与连结,内驱力/好奇心,责任感。孩子们的笑脸、丈夫的支持、一本好书的启发、和大自然的亲近,这些都是我心灵滋养的来源。走到今天,我明白“生活的本质”并不是追逐永无止境的成功或达到完美的育儿标准,而是在接纳不完美的同时,创造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幸福并不在于每个人多么优秀,而在于彼此包容、支持与共同成长。

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有所触动,或许你也正在生活的某个十字路口,迷茫于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许你也曾像我一样被忙碌的日常生活淹没,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何出发。生活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

写下这些送给自己和孩子,也送给读到这里的你:Stay authentic, pursue what truly brings you joy, and live a life that resonates with your core values. 你会发现,当你选择过一种真实的生活,去创造、去连接,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和消费,生活中会充满无限的可能和喜悦。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