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Anna 学攀岩时,遇到过几位教练。她对其中一位表现出强烈的喜欢,对另一位则明显抗拒。
我观察,不喜欢的那个教练,其实很负责。他会集合孩子们“训话”,他问孩子们:“爬到一半,觉得坚持不下去时,该对自己说什么?” 当现场一片沉默时,他给出了标准答案:“要对自己说——加油!大家都会觉得难,但挺一挺就过去了。” 当时我也觉得,这话没什么问题。甚至有一点被说服。 但 Anna 就是不喜欢这节课。课后,她小声但坚定地告诉我:“妈妈,下次不要再报这个教练的课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格外喜欢的另一位教练。
在抱石攀岩时,Anna 有时会因为身高不够,够不到下一块岩点。这个教练并不会让她“硬扛”,而是会当场拿起电钻,在墙上为她补一个临时的小岩点,让她借力完成路线。 有趣的是,在借了几次岩点之后,Anna 会开始主动尝试“不借”。而且,她真的成功了好几次。 当她终于完成一条原本“不可能”的路线时,那种眼睛发亮、急着喊教练来看她成果的样子,是任何一句“加油”都替代不了的光。
岩点,比喊话更重要
慢慢地,我开始看见这两种支持方式的本质差异。
- “训话型”的教练,提供的是——通用的意志力号召。像是站在山脚,对着已经挂在半山腰的孩子喊:“加油!你可以的!”。
但这类鼓励,在 Anna 身上失效,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隐含的信息:你此刻的恐惧、疲惫和想退缩,并不重要;只要像别人一样,坚持就行。
对一个感受力细腻的孩子来说,“下来”不仅是一个动作,而像是在心里确认: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退下来就会被看不起?
更重要的是:“加油”这两个字,并没有告诉她 —— 下一步,脚可以踩在哪里。
- 而“岩点型”教练提供的,是具体的路径支架。
他没有要求孩子“更坚强”,而是默默把一个“孩子够得着的下一步”,放在她脚下。那个小小的岩点,在无声地说:“我看见你的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不喊话,而是提供安全感
这件事,也慢慢改变了我作为妈妈的方式。
以前,我更像那个“喊加油”的大人:
当孩子作业卡壳时,我们说“你再认真想想”;
当孩子不敢尝试时,我们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或者“这有什么难的”;
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我们说“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
这些话语本身没有错,但它们和岩壁下的“加油”一样,把改变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孩子。我们站在安全地带,期待他们自己突破困境。
那位岩点教练教会我的是:真正的支持,需要具象化。
我开始学着当一个“递岩点的人”。不是说伟大的话,而是做很小、很具体的事:
当孩子乱放自己东西时,我不再是反复催促“要有条理”,而是和她一起设计“回家三步法”:一放鞋、二放包、三取饭盒;
当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不是只说“再想想”,而是把问题拆小,多问几步,让答案自然显现;
当孩子害怕失败,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分享“我小时候也怕失败,后来发现最坏的结果其实没那么可怕”。
这些具体的“岩点”,都在做同一件事:把抽象的要求,变成可执行的步骤;把遥远的目标,拆解成够得着的小台阶。
有趣的是,当我开始这样做之后,Anna 反而变得更独立,也更勇敢了。因为每一次“借力成功”的体验,都在悄悄强化她内心的信念:原来我可以。原来当我觉得难的时候,不是只有一种选择——硬撑或者放弃,而是可以有人陪我,一起找路。
真正的韧性,从来不是靠反复受挫堆出来的,而是来自不断被接住,又能重新站起来的经验。也许这就是安全感的作用。
现在,当 Anna 站在人生的各种“岩壁”前犹豫时,我会先问自己:我能不能为她放一个“刚刚好”的支点?
如果我做不到,那我至少不做那个只会在底下喊话的人。
也许只是陪她坐一会儿;
也许只是允许她暂时“做不到”;
也许只是轻轻地说一句:“我在这里。”
而我也越来越明白:
像 Anna 这样对环境极其敏感的孩子,其实一直在用她的感受提醒我 —— 什么样的支持是真的,什么样的爱是虚假的用力。
我们无法替孩子攀登他们的人生岩壁,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做一个只在底下喊话的旁观者,还是走近些,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递上一个刚刚好的支点。
因为真正的支持,从来不是逼孩子变强,而是让他们在过程中发现:原来我能行。







